藝術跟人類的歷史,總是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史前時代的洞穴壁畫,到現在風靡於新世代的動漫,幾千年來,藝術一直都是以他獨有的型態在發展著,所以今天我們就換個口味,來講講這個有"國劇"之稱的京劇吧!
.
說到京劇,相信對各位讀者們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 可能知道 這玩意兒常常在現在的流行歌曲中出現,頂多知道這個戲劇分成"生旦淨丑"四個角色,而且在表演的時候演員的聲音則高亢的很有特色。
.
以上,如果美術課沒有去夢周公的話,相信各位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印象 不過京劇這門藝術的歷史,卻很少人去探究。本篇文章就來簡單講講這個京劇的發展與演進。
.
。京劇的誕生
.
京劇的歷史,其實跟中國其他傳統的戲曲相比算是比較年輕的,大概在清朝乾隆年間才開始成形,西元1790年,正逢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為了幫皇帝慶生,各地的官員和商人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的招式,把在中國境內各式各樣,多才多藝的藝人給送到北京來取悅聖上。
.
而在這些被送到北京的藝人當中,來自江蘇、安徽一帶的"徽班",無疑就是這些人當中最亮眼的一顆星,"徽班"不是一個團體的名字,反倒比較像是個類別,只要你是唱徽劇的戲班,都可以算是裡面的一員,在乾隆朝,全中國最著名的徽班有四個,分別是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
在這四個徽班中,三慶班是第一個進京的,結果這不進去還好,一進去就不得了了,三慶班一進京表演,就由於其豐富的曲目及腔調,受到了北京老百姓及乾隆皇帝的喜愛,乾隆皇帝於是下旨賞賜他們,這下其他還在按兵不動的三個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才發現他們表演的東西似乎還蠻有賺頭的,所以也接連入京,這個事件,後人稱之為"徽班入京"
.
此後大概過了三十年,徽班的表演主場就一直以北京居多,期間也受到當地的京話影響,有了所謂的"京音特色"。
.
。為什麼京劇會有"唱腔"?
.
徽班在北京的魅力持久不墜,還陸陸續續的吸引了一些演員,觀眾來看戲,這些為了一睹徽班風采的演員、觀眾來自四面八方,其中甚至有些演員看到徽班賺得盆滿缽滿後,乾脆直接跳槽成徽班演員。
.
有了這些各地的演員們加入後,那想當然,徽班也就多多少少會受到這些其他地方的唱腔,曲調所影響,久而久之,徽班就成為了一鍋大雜燴,截長補短的舉措使徽班吸收了中國各省的戲曲精華,不是只有北京人或安徽人能看,就算你是來自其他地方的旅客,也能夠在徽班的表演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故鄉戲曲的影子。
.
之後,徽班乘著這股潮流,開始像現在的歌手一般來個巡迴演唱,而他們來到的第一站,就是外商雲集的中國第一大通商口岸——上海。
.
徽班來到上海後,當地的上海人面對這些生面孔的到來,感到十分好奇,聽到他們唱的戲曲,更是如癡如醉,他們想知道戲曲演員到底唱的是甚麼歌,怎麼會這麼好聽,這麼細緻?
.
"你從哪裡來?"
"我從北京來。"
"你唱的是哪首歌?"
"我唱的是徽班的戲曲"
"原來如此,但徽班這個詞不好念,以後你唱的歌,就叫做京劇了!"
.
就是京劇一詞的誕生(痾,居然亂改,也太隨便了吧),也就是從此刻開始,京劇的名字開始在上海廣為流傳,後來漸漸的推廣到其他地方,久而久之,京劇就成為了眾所皆知的表演曲目。
.
這大概就是京劇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前後不過兩百多年,那在台灣的發展,想必就只會更短了。
.
。京劇vs歌仔戲!
.
台灣的京劇發展前後大概只有一百年,而且還斷斷續續,發展得不太好,但在傳承上,台灣的京劇確實有他的可取之處。
.
京劇約於二十世紀初,隨著上海京班的來台表演而傳入台灣,上海京班憑藉著生動的機關設計、緊湊的劇情鋪張以及對時事的反映,迅速地吸收到了這些來自台灣的客群,凡此以後只要京班有演出,那絕對是座無虛席,想看,都還不一定看的到咧!
.
不過,京劇在台灣的盛況,並沒有像中國那邊歷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台灣,京劇要面對一個更大的競爭對手,也就是台灣自己本身的傳統戲劇——歌仔戲。
.
歌仔戲的發展時間跟京劇相差無幾,當京劇在吸收中國各地的戲曲精華累積客群時,歌仔戲也在幹一樣的事,甚至還開始吸收對頭京劇的精粹,真的是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啊!
.
雖然京劇的攻勢剛開始時十分猛烈,但強龍終究打不贏地頭蛇,在歌仔戲興起之後,京劇在台灣的勢力被逐漸削弱,後來中日戰爭開打的時候,由於與中國處於敵對狀態,總督府更是禁止所有中國劇團來台演出,此措施一出,京劇在台的發展更是大受打擊,此後的數年戰爭期間內,也就沒關他們什麼事了。
.
從中日戰爭的爆發到結束總共八年,這八年的戰爭時期,一般百姓也沒有什麼閒情逸致去搞休閒活動,下一次,京劇再跟台灣有緣,就到了國民政府時期了,
.
。曇花一現的京劇時代
.
二戰結束後,彼岸的中國大陸緊接著爆發國共內戰,最終國民政府失去大陸控制權,被迫遷往台灣,在遷台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的外省人為逃離中共統治而湧入台灣,這些來自大陸的外省人他們把自己家鄉的文化給帶來,所以在這群外省移民的贊助之下,京劇又再一次在台灣興起,而其後京劇還取得了政府的支持,並將其定名為"國劇"。
.
在戒嚴時期,許多的藝術活動都遭到打壓,唯獨京劇是個例外,在政府的眼裡,這項傳統曲目最能夠表現出中華文化的精神,而且也方便在裡面安插政府想要灌輸的立場及思想,在解嚴之前,台灣有所謂的"老三台",分別是台視,中視,華視,這老三台在當時也都有播出京劇或有關京劇的評析,在那個社會氛圍緊張的年代,這算是少數幾個平民百姓難得的休閒活動吧
.
可惜,京劇在台灣走向了空前絕後的振興,又很快走向衰落。
.
解嚴之後,隨著老一輩外省人的凋零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覺醒,京劇失去了忠實的觀眾,且解嚴以後,有許多的電視頻道,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原本看老三台是因為只能看這三家,但現在多了很多新頻道,所以這三家就變成了一個"可以參考的選擇".....
.
一言以蔽之,在戒嚴時期,京劇之所以擁有大量觀眾,是因為他是唯一的選擇,但當有其他的選項出現,那京劇就不是唯一的答案了
.
。結語
.
講了那麼多,是時候該來個總結了,京劇雖然在台灣不過一百多年歷史,但其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看到京劇幾次的興起、式微,都反映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
或許,京劇在他的發展歷史中,有時候會被作為政府宣傳的工具,甚至它的產地,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台灣貨,但不可否認的是,京劇在台灣的戲劇發展史上,其地位仍是不可被取代的,就算他現在已經是個快被人邊緣的傳統,但在台灣,還是有許多的京劇劇團,為了保存這個文化,不斷的在努力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