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睿信 柯

怒懟大明! 越南民族英雄——黎利

已更新:2023年2月5日

說起東南亞的那些國家,多數台灣人的第一直覺,很容易就想到位於台灣西南,中南半島上人口最多的國度—越南。一九九○年代,正在實施「革新開放」的越南與台灣互設經濟文化代表處,打開了兩國民間互動的大門,此後,無論是貿易、投資,亦或是移民、觀光,雙方的互動可說是一年比一年熱烈,這點從今天大街小巷上琳瑯滿目的各式越南料理、隨處可見的越籍移民工就可見一班,目前,台灣的越籍配偶高達十萬之眾,位居外籍配偶排行榜的亞軍,僅次於中港澳,而台灣本身,亦是越南第四大的投資來源地,足見兩國民間互動的熱絡。


現今的東協十國中,何以越南與台灣的互動最為頻繁?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文化方面的相似,其實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更多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而越南則是東亞文化圈的一員,與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國家文化迥異。越南成為東亞文化圈的一員,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年前的秦朝,早在秦始皇的統治時期,越南就已經被中原王朝設郡治理,此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越南都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史稱「越南北屬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越南與中原其他地區一樣接受中華文化薰陶,但與文化一同進來的,偶時也有貪官汙吏會趁著越南天高皇帝遠的地理位置橫徵暴斂。因此,在歷史上,越南曾先後多次爆發反對中原王朝的起義,而說到越南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起義,爆發於十五世紀初的「藍山起義」絕對是榜上有名,這場越南人民發動的起義,發生於越南歷史上最後一次的北屬時期,這段北屬時期雖短,但卻為越南歷史締造了一位百年難得一遇的民族英雄,而這位英雄,就是直到如今都被越南人廣泛尊崇的後黎朝開國之君—黎利。


黎利有一個很神奇的家世背景,他的曾祖父黎誨是一名風水師,有一天這位老人家雲遊時途經藍山鄉,看見群鳥在天空群集翱翔,風水師的直覺告訴他腳下的這塊土地是一塊難得的洞天福地,直呼:此必佳處也,索性直接搬家,攜家帶眷遷居於此,結果三年後就靠著經商致富,日進斗金還成了地方之長,後來,這個家族繼續繁衍下去,直到黎利的阿公那一代,清化黎家已經成為了擁有千餘名家僕的巨賈。


西元一三八五年,黎利出生於越南清化藍山鄉,如同所有的開國之君都出身自帶一張奇特的相貌一般,作為後來後黎朝的開國之君,這點黎利也不意外,根據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黎利出生時自帶一張帥臉和天子氣場,他的雙眼炯炯有神,嘴巴方大,鼻子高挺有型,而且聲音宏亮,走起路來龍行虎步,氣勢非凡,作為一個富甲一方的富X代,黎利從小就過著衣食無缺、生活富足的好日子,也因為家裡的錢多到花不完,黎利養成了樂善好施慷慨助人的性格,時常資助當地有需要的鄉親,也因此結識了許多當地豪傑,在當地擁有十分可觀的人脈。


照這個劇本走下去,黎利或許能以一個土豪的身分爽爽的過完一生,然而,這種美好的小日子在他的青年時期就戛然而止了,黎利對政治興趣不大,從未當過任何朝廷官員。但有句話說:你不管政治,政治一樣會來管你。彼時越南多變的時局,終究還是找上、並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當黎利還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幹勁的青年時,他所處的國家卻早已是委靡不振、日薄西山,當時越南正值陳朝末年,統治者的縱情聲色導致民不聊生,民間起義不斷、盜賊蜂起,同時南邊的占城王國也虎視眈眈屢屢寇邊,甚至趁機攻打,陳朝正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


西元一四○○年,陳朝的權臣胡季犛篡位自立,建立胡朝,胡季犛上台之後隨即對陳朝的皇族展開通緝、盡數誅殺,同時也禁止人民議論他的所做所為,整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怖統治,百姓走在路上不能隨意交談,只能以眼神交會傳達想表達的意思。在這種全國弭謗的氛圍下,胡季犛開始大刀闊斧試圖改革衰敗的國家收買人心,但引來的卻只是民間百姓暗中積累的憤怒,與此同時,僥倖躲過胡家屠刀的陳朝遺族逃亡明朝,向明朝央求可以出兵討平逆賊,在這種情況下,一四○七年,明成祖朱棣以弔伐為名攻打胡朝,大軍迅雷不及掩耳就踏平了胡朝首都,然而,出乎所有越南人民預料的是,原本以為明軍是一支撥亂反正的正義之師,但結果,明軍入越以後竟然沒有打算走的意思,反倒以陳朝遺族都被殺光的理由,將越南整碗端去,並成立交趾布政司直接接管,越南歷史上所謂的「第四次北屬時期」就此展開。過了七年,陳朝不但沒有復國,而還沒有反應過來的越南人,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迎來了比胡季犛更可怕的統治者...


從最開始的陳朝,到後來的胡朝,黎利的人生已經經過了兩個不同的朝代,但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黎利都始終沒有出仕,而是躲在藍山一味悶聲發大財,繼續過著自個悠哉的江湖日子,並廣交天下豪傑,然而,明軍的進駐卻使得這位與世無爭的土豪再也不能置身事外,胡朝苛政,但明朝的交趾布政司卻更甚以往。在這裡,明軍不但實施高壓的同化政策,就連派來的官員,大部分也盡是橫徵暴斂之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當時被成祖派來統治越南的監軍馬騏,馬騏是個貪得無厭的太監,據明史記載,因為有皇帝當靠山,此人入越以後仗著權勢,以採辦為名,索求無度的壓榨當地百姓,不但到處課徵重稅,還強令人民上山獵犀角,下海採珍珠。


馬騏的暴政致使越南許多百姓一夕之間傾家破產,被迫為奴,而黎利本人雖然家財萬貫,但莫名其妙多出來的一堆苛捐雜稅,使黎利本人也深受其害,在布政司強取豪奪的貪婪下,越南人民對明朝的統治不滿之心日增,緊接著,一波波此起彼落的起義也隨之野火燎原,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由那個被明朝說「已經被殺光」的陳朝皇族搞起來的後陳朝政權,後陳朝的起義者以匡復陳朝為口號招募了許多越南當地的有志之士起來反抗,然而,明廷對此卻依然不改政策,反而加以更強力的鎮壓,在當時的明朝總兵張輔率領下,起義者一經抓獲,絕對是直接酷刑伺候,舉凡抽腸繫樹、煎肉取膏、炮烙之刑,乃至剖胎二馘、五馬分屍,反正只要是看起來夠有視覺效果的,這位爺是一個都不落下。在張輔暴虐的鎮壓下,願意反抗的人越來越少,七年後,後陳朝的兩位皇帝雙雙被俘身死,原先風風火火的起義運動也因此噤聲。


後陳朝起義期間,黎利身為一方豪族,唯恐被捲入雙方鬥爭的漩渦,於是就選擇隱居山林避避風頭,但即使隱居,黎利仍不忘關注後陳朝與明軍的戰爭,並趁機精讀韜略,招攬因為戰禍流離失所的難民與謀臣能將,暗中積攢實力,一方面是求自保,另一方面也是窺探明軍的弱點,明朝在越南的瘋狂殺戮搞得布政司民心盡失,反觀另一邊在一片滿目瘡痍中蟄伏不出實力保存完整的黎利,卻因此成為了越南人的最後希望,民心所向如此,黎利也因此起了反抗明朝之心,不過幾個前車之鑑在那血淋淋地擺著,要挑什麼時間出手,成了黎利眼前首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西元一四一六年冬天,越南總兵張輔被成祖召回,在黎利蟄伏的這段期間,張輔一直是黎利本人,乃至全部越南人最忌憚畏懼的對象,張輔前腳剛走不久,黎利就糾集了身邊的十八位親密戰友,來到一個名為隴崖的地方,在這裡由黎利帶頭,一共十九位豪傑在此向東王爺宣誓,誓言推翻明朝統治。西元一四一八年正月三日,黎利在藍山揭竿而起,自稱「平定王」發動了對抗明朝的復國之戰,布政司聽聞黎利起義後,一查他的身分竟是位家財萬貫的大地主,一開始便想用封授官職的方式招降黎利,然而黎利的意志十分堅定,面對明人的招降可說是不屑一顧,反倒慨然發出豪語:「丈夫生世,當濟大難,立大功,流芳千載,何乃屑屑爲人役使乎!」一口回絕了明朝官員的招降。


眼看黎利軟的勸降不行,這下明軍也決定來硬幹奉陪到底,同月九日,布政司便派出馬騏領兵征討黎利,藍山起義軍此時只有區區幾千人,而明軍則有破五萬的士兵駐紮於此,眼見如此懸殊的差距,黎利深知不能跟明軍硬拚,於是決定採用智取,來個誘敵戰術,先佯裝撤退,並於附近的戰略要衝洛水設置伏兵滾木,等到明軍途經此處時,再伺機出襲,果將馬騏的部隊殺的是大敗而回。就這樣,黎利取得了抗明戰爭中的輝煌首勝,然而,隨後明軍反應過來,開始對越南境內開始增兵,越來越多明軍增援,根基未穩且人數甚少的藍山軍立馬就嘗到了數次敗績,最危難時,黎利甚至三度被明軍包圍於至靈山無法突圍,後來還是靠著將軍黎來殺身成仁,自願假裝是黎利出去送死,這才讓明軍放鬆戒備,讓黎利可以趁亂逃出生天。而後,明軍更是煽動越南隔壁的瀾滄王國一道夾擊,在明軍的強大壓力下,藍山起義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黎利的女兒在一片戰亂當中被明軍所俘,而自己所帶的殘兵敗將亦只能躲藏於山林之中靠野菜竹筍為食,然而,無論情況再怎麼困窘,黎利仍然咬緊牙根,透過打游擊的方式屢屢騷擾明軍,根據越南傳奇小說《桑滄偶錄》所載,在這段起義最艱難的時刻,黎利沒有能力召集能夠與明軍對抗的軍事實力,引來了當地龍王的同情,遂在一日黎利遊湖時派遣一隻神龜將一口名為「順天」的寶劍贈與黎利,以助其擊敗明軍,待日後勝利再來取回。雖然這段故事神話色彩成分偏多,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黎利永不放棄的這種態度感化了更多越南人,不少越南百姓聞訊紛紛前來從軍,而也就是在此時,黎利得到了境內SSR級謀臣阮廌(ㄓˋ)歸附。

阮廌在黎利軍中的地位,大概就相當於諸葛亮之於劉備,他是一個善於兵法韜略的戰略家,負責擔任藍山軍裡的智囊,明軍入越時,他的父親慘遭明軍俘虜,要送往南京處死,聽聞父親遭難的消息後,充滿孝心的阮廌悲慟不已,一路隨著押送的隊伍哭送老爸直到中越邊境的鎮南關仍不願返回,看到兒子哭得如此傷心,於是父親只得開口,要阮廌莫再跟隨,盡速返回,以後再待時機替老爸報仇、克復大越。


在鎮南關,父子兩人做了最後的訣別,從此以後,阮廌再也沒有看過父親,可即使如此,阮廌仍清楚的記得父親的遺志,日夜思慮如何報國,但也因此成了明軍的眼中釘而下獄多年,在這段身陷囹圄的期間,阮廌看到了後陳朝的滅亡,以及明軍如何用暴虐的手段鎮壓起事,內心自是悲憤至極,直到黎利的出現,才讓這位充滿愛國熱誠的熱血志士再次看到復國的希望,加入藍山軍後,阮廌很快就在軍中展現出了他不一般的兵法韜略,不但協助黎利重新整頓殘兵敗將、嚴明軍紀,也協助藍山軍策畫日後的戰略,制定了包括不殺明俘、避實擊虛等方針,並加強民間宣傳,最終成功獲得更多越南人民的支持,藍山軍得以有更多人力補充,在此之後,黎利又繼續帶著起義軍轉戰四方,雙方互有勝敗,有了民意基礎後,黎利不再像之前一樣只能侷促一隅,但面對強大的明軍也是難有斬獲,直到起義六年後,一個機會才來到了藍山軍的面前──明成祖死在了遠征漠北的路上。


作為當年主持併吞越南的皇帝,朱棣對於越南的統治政策一直十分具有野心且強硬,值此明朝皇位更迭國內權力交替之際,黎利聽從屬下建議,立馬抓住這個良機發動疾風暴雨般的反擊,帶領藍山軍從邊境出發,直搗越南中部的乂(一ˋ)安城,乂安城是一個坐落於越南中部的城市,其地勢易守難攻,人口稠密,若能控制住,將來亦能為北上順化、布政司首府東關城提供一個良好的根據地,在進軍途中,越南人民可說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熱烈歡迎黎利的到來,而黎利也約束軍隊,命令藍山軍就是餓死,死外邊,從這跳下去,也不能搶百姓的一丁點物資,此後黎利對乂安城展開圍攻,乂安城內的明軍人多勢眾,但面對士氣高漲的藍山軍卻遲遲不敢突圍,最終,明軍統帥只得開城投降,藍山軍佔領了乂安。


在據有乂安一地後,人力與糧食都得到了充分補給,藍山軍滿血滿藍原地復活,而就在這時,一個大好消息又再度振奮了這支士氣高昂的軍隊,繼承明成祖皇位的皇帝明仁宗竟也跟著死了,並由嫡子明宣宗繼位,明宣宗上台後,與國內大臣商討越南的棄留問題,後來消息不脛而走,傳到越南當地後竟就變成明朝打算放棄越南。這個空穴來風的消息使得越南明軍軍心動搖,而藍山軍則更加亢奮,黎利遂決定乘勝追擊,往北攻克新平順化等地,逐步逼近東關城,看到黎利軍如此銳不可擋的攻勢,越南明軍決定遣使回國求救,明廷於是派遣將軍王通率五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越南而來。


王通所率的明軍將是藍山軍遭遇到的最大阻礙,僅從人數看來就數倍於只有六千人的藍山軍,但黎利並不以此畏懼,一四二六年,進攻計畫照常實施,黎利兵分三路,打算包圍東關城,面對黎利的進攻,王通運用智謀命明軍埋伏於山谷四周,待黎利一到則以炮聲為號夾擊藍山軍,這個計畫從表面看來真是十分天衣無縫,然而,就在這時竟然出現了個插曲,王通的斥侯在傳令期間被藍山軍俘獲,明軍的計畫也因此被藍山軍識破,藍山軍將領丁禮便將計就計,在五更時放炮為號,埋伏明軍立即在王通的率領下蜂擁而出,卻不見任何藍山軍的影子,說時遲那時快,山谷四方傳來巨大的喊殺聲,接著四面八方的藍山軍衝殺過來,包圍混亂的明軍並給予痛擊,幾個時辰後谷內明軍盡數陣亡,而王通本人亦負傷狼狽地逃回東關城。

此戰之後,明軍元氣大傷,王通於是翻出明成祖時期明朝希望尋訪陳朝後人的詔書,派出信使私下與黎利議和,但提出黎利必須擁立陳朝遺族為帝的條件。而黎利也意欲減少藍山軍的損失,於是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黎利以一個乞丐的兒子偽稱陳氏宗室陳暠(ㄏㄠˋ)立其為帝,並獲得清化以南的控制權,達成了停戰的協議。然而在談判期間,一些當初在交趾布政司底下任官的越南人,害怕黎利打贏後被以「越奸」名義清算,於是便趁機逃往東關城唆使王通破壞盟約趁機打黎利個措手不及,王通受此唆使,於是便決定派人回北京求援,而後果然召來明廷的十萬大軍倥傯南下,然而,這次重啟戰端的結果是可怕的,明軍倒打一耙的可能早就在黎利的意料之中,於是他便故技重施,運用誘敵之計伏擊明軍,結果再次擊敗了增援的大軍,明軍主將柳昇也因此陣亡。


此次藍山軍重挫明軍的戰役,史稱「支棱昌江之戰」經過此戰的失利,明軍可謂是顏面盡失,雙方遂重啟談判,黎利重申已立陳暠為帝的盟約,而明朝方面,事實上從明成祖時代開始明廷就已經在越南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知道陳暠就是個冒牌貨,但為了能夠體面的走人,也默認了這位傀儡,一四二八年,明軍正式撤出越南,為期二十年的安南屬明時期結束。

與明朝的戰事已經完結,黎利接著把注意力轉回國內收拾舊山河,他命阮廌撰寫《平吳大誥》內容除控訴明朝佔領越南的不公不義,也旨在宣示越南已脫離中國統治、證明後黎朝建立乃是順天應人等等。《平吳大誥》的起草在越南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少越南史學家將其視為自李朝李常傑所提出的「南國山河,南帝居」後越南的「第二次獨立宣言」然而,在意氣風發的文告頒布後,很現實的,藍山軍也頓時失去了一個共同目標,內部的矛盾與黎利生性猜忌的個性遂逐漸浮上水面,為了確保自己的絕對權威,黎利首先對已經失去價值的傀儡陳暠開刀,命部下製造輿論後,再趁其逃亡之時趁機毒殺,解決完上位路上的唯一阻礙,一四二八年,黎利於東京(今河內)即位,國號大越,史稱「後黎朝」。(後黎朝前面還有一個黎朝1.0,所以史書上用前後加以區別)


黎利即位以後,接著就展開了一連串擴及外交與內政的政策,在外交方面,黎利嘗試去與之前打得熱火朝天的明朝修好,並告知明朝你要的陳朝皇室又再次絕種了,要求明朝冊封自己為安南國王,明廷一開始不想答應,於是便命黎利繼續尋找,但黎利方面始終聲稱真的沒人了,最終明廷只能放棄,承認了黎利對越南的統治,而除了對明朝交好,黎利也開始報復周邊那些當初跟明軍一起痛打落水狗的國家,確立大越在半島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而在內政政策,教育方面,黎利延續前朝的教育制度,在京城設國子監,並在全國廣設學堂,教授儒學、實施科舉,黎利實施抑佛重儒政策,在後黎朝的統治下,國家不只讀書人,甚至連僧人道士也要通過考試才能出家,在刑罰方面,黎利則採唐代刑律,設笞、杖、徒、流、死五刑來重建戰爭後混亂的社會秩序,同時針對平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無故下棋喝酒群聚者直接砍手伺候。最後是在軍事方面,戰爭結束後,國家不再需要那麼多士兵,於是黎利展開一波大裁軍計畫,從原本的二十五萬人減少到十萬人,並搭配均田令政策將國有土地分給在藍山起義中有功的臣屬兵士及老弱孤寡之人,如此以來既能解決國家冗兵的問題,也能解決自陳朝末年以來越南土地分配不均的煩惱,可謂是摸蜊仔兼洗褲──一舉兩得啊!


黎利風行雷厲的行政作風,使得後黎朝這個新生的國家能夠在一片廢墟中逐漸站穩腳步,然而,黎利本人並沒有在皇帝的位置上待很久。西元一四三三年,黎利因病崩逝,享年四十九歲,黎利本人有五分之一的生命在跟明軍奮鬥,而其在皇帝寶座上則僅僅待了六年時間,但這並不影響他在越南史上被視為民族英雄的重要地位,後黎朝國祚綿長,在黎利過世後斷斷續續維持了三百六十年之久,但黎利本人的英雄故事與其不畏強權的奮鬥精神則流傳的更為長久,後黎朝以後,越南又曾多次遭到各種不同勢力的入侵、佔領,但不管敵人如何強大,越南人總是能夠效法黎利堅毅不屈的鬥志,靠著勇氣與團結一次次將入侵者擊退,贏得屬於自己的勝利。或許這就是黎利本人留給越南,最重要也最讓人欽佩的精神資產吧!

8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