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他的三次登基都非他如願。有人說他是漢奸,仲編倒不認同,就溥儀所生長的環境裡面,他的眼裡根本沒有「漢」這個大統一的概念,且人家身為滿族親貴,也沒有必要遵循漢人政權的道德價值觀。
.
在二十世紀風起雲湧的政治局勢裡,溥儀面臨千秋祖業將覆亡於今的壓力,立志恢復滿清政權,帶領國家走向富強。然而他又沒有一點政治底子,主流的政治家、軍事家也不向他靠攏,溥儀只能倚靠一些非主流、或者說是想利用他的人,復辟自己所心愛的清朝,這也是為什麼溥儀在每一次動亂都搶著登場,而每一次登場,卻都是無權無勢的可憐魁儡的重大原因。
.
不過,今天我們可不是要講溥儀的嚴肅歷史,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事情──溥儀作為滿清最後一任皇帝,又是史上第一位寫回憶錄的皇帝,他的歷史資料肯定很多,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溥儀那龐大的史料裡面,抓出幾個重點,還原出皇帝吃飯的情景呢?
.
。暴飲暴食的小吃貨
.
溥儀的生平很有趣,才三歲的時候,就作為滿清的最後希望,被倉皇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
溥儀小時候沒有人敢動他,作為一人之上,萬人也之上的皇帝,他非常頑皮,經常作弄太監和宮女,而且他們還不敢反抗溥儀。電影《末代皇帝》有一個片段,年少的溥儀為了顯示自己多威風,隨手拿起一瓶墨汁,命令一旁的太監將它全部喝下,那名太監露出極其難堪的眼神,又機械式地遵從吩咐,津津有味地吞下去了。事實上,這個片段可不是隨意捏造的,溥儀也曾自己承認:
.
「有一次,大約是八九歲的時候,我想試試那些百依百順的太監是不是真的聽聖天子的話,我就挑出一個太監,指著地上一塊髒東西對他說,你給我吃下去,他真的趴在地上吃了下去。」
.
溥儀小時候還幹過很多事情,比如將藏有鐵砂的雞蛋送給太監吃,拿鉛彈把所有窗戶都打破.....種種黑歷史多不勝數。溥儀小時候的腸胃極其不佳,一吃多了就拉稀,但他卻非常喜歡吃東西,吃東西總是暴飲暴食,若是有人制止他,反倒會大大刺激其慾望。
.
紫禁城每個月有兩次大開城門,王府會按例派遣車隊,贈送太后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不料有一次竟被溥儀看見了,他憑著一種本能,拼命地跑到一個馬車裡面,挑中裡面的一個食盒,拆開繩子,打開蓋子,是滿滿的豬肉片!這時一旁的太監也注意到馬車裡面的動靜了,溥儀急忙挑中一個最大的,撒腿就跑!太監大驚失色,連忙來搶,兩個人圍著朝貢的車隊轉阿轉,直到溥儀把肉片用力吞下。
.
那麼,究竟誰可以制止頑皮的溥儀呢?這就要提到溥儀的乳母王焦氏,她握有掌控溥儀的最大把柄,那就是──喝母乳!
.
宮中的不少人都覺得照顧溥儀的飲食很麻煩,少了溥儀不高興,多了溥儀拉肚子,不過說也奇怪,王焦氏的奶就像是靈丹妙藥一樣,溥儀一喝下,那餐就會相安無事。王焦氏在溥儀的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由於宮中許多人對溥儀都不好,只有王焦氏一直悉心照顧溥儀,所以溥儀又有很強烈的依賴情節。
.
溥儀在九歲以前都還吃母乳,他通常是在吃飯之前喝母乳,如果王焦氏忘了來,溥儀就會耍小脾氣,背對著山珍海味的美食,連一片豆莢兒都不吃。
.
「在九歲之前,乳母是使我唯一保留了人性的人。現在看來,乳母走後,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
.
其實,王焦氏的母乳之所以神奇,是因為清廷有一種獨特的篩選機制,當初在選皇室御用奶媽時,面試的人要把奶水擠下來,放在一個白瓷盤子裡,之後再等個幾天,讓奶水隨風蒸發掉。如果奶水的品質夠好,蒸發過後不會有異味、不會有雜質、而且盤子仍會是潔白乾淨的。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進宮任職。
.
能通過篩選的人很少,王焦氏正是在重重關卡裡面,精挑萬選出來的奶中之奶,這種奶水喝起來自然堪比奇藥了。而母乳也成為溥儀在小時候,最喜歡的一道餐點,雖然這東西壓根稱不上是飯菜,連飲料都很難稱上,但溥儀最喜歡的是這個就是了。
.
。華而不實的料理
.
長大以後,溥儀的菜色也逐漸豐富了,他也可以體驗我們電視劇裡面,那種「好多好多菜,一起擺在桌上,任君挑選」的場面了。皇宮裡面沒有特定的吃飯時間,不像上班族只有中午十二點到一點用餐這麼死板的規定,當溥儀覺得餓的時候,他就會吩咐一聲「傳膳!」
.
「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裡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
.
聽起來有夠威風對吧?一群人抬著世界各地的美食,魚貫而入供您吃喝,想想都覺得刺激!不過我們回到現實面,皇上能隨時隨地呼喚用膳,這乍聽起來很屌,實際上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些菜餚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早就冷掉了!
.
即使是多麼饞涎欲滴、口角流涎的美食,過了火侯味道就全不對了,溥儀自然不喜歡冷菜冷飯,吃完這些排場後,往往會鑽進後宮再吃一頓,太妃們的用餐方式比皇上寬容很多,她們各有各自的膳房,如果想吃甚麼就吩咐一聲,廚師會現場製作。皇上的格局雖大,吃到的東西卻是冷的;嬪妃的格局雖小,吃到的東西卻是剛出爐的。
.
。整日往返於後宮之間
.
在我們的印象裏面,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2.0,是阻礙革命的老太婆,人人得而誅之。在溥儀眼裡,慈禧太后之於光緒,就等於裕隆太后之於自己,太后正經的事情不幹,就只知道整天欺負惡整他與家人,每當溥儀飢腸轆轆地走到後宮前,總要避開太后的住處,免得她又想沒事找事兒做,到了太妃的住處,溥儀就自由了,這群前朝妃子很有良心,總是以最新鮮的食材款待他,就跟外婆餵孩子一樣,把溥儀餵得鼓腹含和。
.
對那些拯救肚子於水火中的妃子們,溥儀很是感激,每逢年節或太妃的生日(這叫做「千秋」),溥儀便會吩咐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餚孝敬那些太妃,雖然飯菜依然是冷的,但是場面壯大,讓太妃們感覺很體面,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報答吧。
.
相比之下,溥儀的遠房親戚,末代鎮國公恆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不像溥儀會拐彎抹角,偷吃太妃的食物,在王朝覆滅之前都遵循禮法,吃排場大的冷飯,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成了他腦袋裡根深柢固的執念。
.
滿清政府被推翻以後,他的日子越過越窮,有天跑到北京的菜市場買了兩個燒餅,當小販把燒餅用紙包好放在他手裡時,恆煦還想慢慢地等著它冷,直到餓不住了,這才一口咬下。「喀擦!」,恆煦這才發現,原來熱食是多麼好吃的東西啊!簡直是魔法,讓餅皮變脆,讓味道變濃,讓食物變得有嚼勁,味遒簡直好極了,實在是太好吃了!
.
從此之後,恆煦再也不吃豪華排場的冷飯,只願蹲在北京的小胡同前吃燒餅,體驗生命的美好。
.
阿,剛剛偏題了,讓我們回到重點。講完了溥儀在宮中的日子,那麼慘痛的故事就要開始了,我們小時候都想快快長大,等到長大又極力想念小時候的美好,溥儀也是如此,他小時候想快快長大、想結婚、想做個有實權的皇帝!但是等到真的長大後這才發現,原來長大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的。
.
辛亥革命爆發了,滿清王朝被迫簽署退位詔書,正式終結了中國四千年以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溥儀雖然能待在紫禁城裡,繼續享受清朝皇帝的優待地位,但從此不再具有管理蒼天百姓的指揮權。
.
其實對溥儀來說,滿清覆亡對他來說對他的生活實質上沒甚麼差,他還是在宮中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吃飯的時候照樣是幾十種菜,而且每樣只嘗個幾口,就直奔後宮去了。
.
直到十四歲那年,溥儀往返太妃宮殿討飯的生活這才終止下來,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屑再吃中式料理了!
.
。介於難吃與好吃間的西餐
.
十四歲是甚麼年齡層呢?正是血氣方剛的叛逆期阿!那時候的溥儀,再也不屑甚麼儒家禮法、宗主制度,那算甚麼,全都是個屁!他像是那時代的普通年輕人一樣,崇尚西方制度,希望能多接觸西方文化與思想。
.
這時候,溥儀也終於見到了改變他一生的老師——莊士敦。莊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是一位會講中文的蘇格蘭人,平時梳著油頭、戴著洋高帽,看起來很氣派,他充當溥儀的家教,讓他學習國外的新事物,在這位老師的引導下,溥儀剪掉了象徵滿清的辮子、戴起西式的眼鏡、還學會騎腳踏車。莊士敦在紫禁城裡架設電話,溥儀就偷偷打給了胡適,和他聊天,甚至還邀請胡適來紫禁城作客(有趣的是,胡適竟然答應了)
.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甚麼呢?在莊士敦的開導下,溥儀學會吃西餐了!
.
溥儀在認識莊士敦之前,曾經吃過一次西洋料理,那次可不是很好的回憶。他和婉容在聊天時,話題跑到了西餐那裡,婉容拍拍胸脯,說他在天津出生,之前吃過幾回,當她問溥儀有沒有吃過時,溥儀孜孜烏烏回答,一次也沒有。被自己的妻子比過,讓溥儀心裡很不舒服,他叫來太監到六國飯店打包了一大套西餐帶回宮裡,拿起一雙筷子就大快朵頤,不過西餐的味道讓他很不習慣,菜還沒吞下去,就急著吐出來:「太難吃了!太難吃了!」 面對此番狼狽的情境,婉容又是一番嘲笑,溥儀解氣不成,受到一萬點的打擊。
.
而於溥儀而言,雖然第一次的體驗不是很美好,但至少打開了他的西餐之路。莊士敦來了之後,溥儀又重新燃起西餐的熱情,他在報紙刊登一則《清室添設番菜廚房》,高薪應徵會煮番菜(西餐)的廚師,接著又在宮內添置了銀質的二十把刀叉,三把咖啡壺,洋盤洋碗二十件,以及兩個冰淇淋桶,一時間,紫禁城的廚房中西合璧,西餐餐具和中式餐具各占半壁江山。
.
溥儀最初還是吃不慣西餐,就先從最簡單的冰淇淋開始入手,稍微適應後又開始嘗試新的洋食,到最後連鹹食也都習慣了,每天的餐單上出現了麵包、奶油、牛排、燻鮭魚、玉米濃湯、各種百花撩亂的西式餐點等等。
.
當然,除了吃得到位,西餐禮儀也是不可少的,莊士敦也教導溥儀:「禮貌十分重要。如果喝咖啡像灌開水,拿點心當飯吃,或者叉子勺兒叮叮噹噹的響,那就壞了。在英國,吃點心、喝咖啡是refreshment(恢復精神),不是吃飯……」儘管溥儀對龐雜的西餐規則沒辦法全部記得,「經常吃到第二塊點心就把吃第一塊的警惕忘得一乾二淨」,但是這些新潮的事物,還是在溥儀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墜落的蘋果
.
1924年的某一天早晨,城外喧鬧聲不斷,十九歲的溥儀正在宮殿裡吃蘋果,沒有多加理會,突然一位使節帶著修正的《清室優待條約》來到了城內,他說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他帶領大批軍隊,要求溥儀簽字取消尊號、滾出紫禁城。「我一下子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到地上去了」,使節接著說,他們在附近已經架好大炮,二十分鐘後將轟炸紫禁城,除非溥儀簽字,不然誰都別想跑。
.
溥儀被嚇傻了,他自從繼位以後就缺乏政治經驗,不知道使節其實是在嚇唬他,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大炮,即使有,也不敢轟炸這座文化古城,但溥儀一時間恐慌,沒辦法冷靜下來想那麼多,低頭乖乖簽字,離開了他的家,他的紫禁城。
.
有趣的是,溥儀出宮後的第二年,北京故宮博物館成立了,專家學者們組成龐大的調查小組進入紫禁城,清點皇室的各類文物,保護其免於危亡,在《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裡面,記錄了一個細節:
.
「北向臨窗一大炕置書籍雜物,更有一炕桌,上置蘋果半個,是倉皇出走時,未食畢而投之之品,乃一有趣之故實也。」
.
這半顆蘋果,應該就是溥儀不小心摔到地上的那顆,第一批學者進駐前,溥儀已經離開了整整六個月,這半個蘋果就在地上穩穩地待著,既沒有腐爛,也沒有被蟲吃掉,也算是歷史上的一大奇蹟了。
.
。溥儀的歷史評價
.
說完了溥儀的宮中生活,此篇文章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實溥儀的後半人生都是很可憐的,由於《清室優待條約》被取消,他一時間從天堂直墜人間,開始為平常人的瑣碎事發愁,比如錢財、以及婚姻,最後甚至被日本人連哄帶騙,被安排進東北當皇帝,使他的後半生都受到綑綁。
.
吃一直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活享受,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見證者,溥儀從中餐到西菜,也象徵著大時代下意識形態的轉變。溥儀的本性不壞,他一直想讓滿清脫離愚昧,走向國際化的康莊大道,他想讓國家富強、讓人民富足,和那些耳熟的革命家比起來,方法雖然不一樣,理想都是相同的。
.
只可惜,溥儀的舉止可以象徵得了那個時代,卻無法影響得了那個時代。大江東去,浪淘盡,清朝的時代已過,作為舊時代象徵的溥儀,即使能有點名氣,但仔細一看,也只不過是各方政客權衡之下的一粒棋子,也許甭管他學了多少國際餐飲禮儀,吃了多少西方的精緻牛小排,人們對他的定見總是如此,這就是溥儀與生俱來的命運。
Comments